txt.js 90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
  1. // 是否开启文字介绍 开启:true 关闭:false
  2. let txtShow = true
  3. // 复制模板 '':``,
  4. let txtObj = {
  5. 'cs2-01': `<h3>&emsp;&emsp;清乾隆 粉彩八仙纹方酒斗</h3><p>&emsp;&emsp;高3.9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3厘米
  6. 撇口,平底,上大下小,呈斗型,无款。此器图案精美,造型娇小玲珑,为饮酒的小杯。内壁施以松绿釉,釉色匀称柔和,釉面平滑光整,温润如玉。器物外壁施酱釉,口沿施金彩,四面均有梯形开光,开光内绘粉彩八仙人物图,每面绘两位人物,依次为:何仙姑与吕洞宾,铁拐李与曹国舅,张果老与韩湘子,蓝采和与汉钟离。八仙手持法器,脚踏祥云,渡海而去。人物衣衫色彩鲜丽而又不失典雅,蓝绿色的海水、白色的天空与朵朵祥云相得益彰。此器细节处理十分精巧,采用了“渲染法”使人物服饰具有浓淡明暗之感,对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入微,符合清乾隆年间小型瓷器以精细为美的特征,为乾隆民窑器中的上品。</p>`,
  7. 'cs2-02': `<h3>&emsp;&emsp;元 玉溪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h3><p>&emsp;&emsp;口径7.9厘米,底径7.5厘米,高27厘米。瓶身以青花饰以蕉叶、花卉、人物等纹饰,为云南玉溪窑产品,风格独特。</p>`,
  8. 'cs2-03': `<h3>&emsp;&emsp;清光绪 秋葵绿釉仿周亚敦</h3>
  9. <p>&emsp;&emsp;口径17厘米,底径11.2厘米,高20.2厘米。
  10. 整器呈圆形,空心圆钮,侧边置兽形双耳,下方有三兽形足。盖面阳刻隶书“周亚敦”三字,饰斜格纹一圈,器身两侧各阳刻有隶书与篆书文字。整器施绿釉,子母口,内碗饰金边。器底部均施白釉,落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款。敦是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造型结合发展而成。</p>`,
  11. 'cs2-04': `<h3>&emsp;&emsp;清光绪 黄釉仿太公作宝簠</h3>
  12. <p>&emsp;&emsp;口径16.9厘米,底径12.5厘米,高15.6厘米。
  13. 器身呈上下梯形相组合,盖上有空心方形钮,中置一对缺口。盖上刻阳文篆书“子孙永宝丰仓”铭文,背后刻阳文篆书“太公作簠宝匜”铭文。盖上下分别饰蕉叶纹与回纹,器身饰回纹及饕餮纹。器身两侧置有龙形双耳。底部圈足外撇,挖足较深,下置四足,饰有回纹。簠底施一小方块白釉,上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竖式楷书款。除盖、身接口施白釉外,器内外均施鹅黄釉。簠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用以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青铜器具。</p>`,
  14. 'cs2-05': `<h3>&emsp;&emsp;明 碧玉发冠</h3>
  15. <p>&emsp;&emsp;长4.3厘米,宽2.5厘米,高2.2厘米
  16. 碧玉质,无沁,上端略大于下端,器量反置履形。上端琢成拱形冠顶状,并浮雕五道平行的矮梁,两端各有一道卷云纹,云头作向下卷曲状,平沿,有廊,深腹,冠底椭圆形,卷云纹下各有一小圆穿孔供穿笄。该冠饰纹与造型搭配得当,繁缛中透露出简洁趋势,造型典雅,技巧纯熟,具有典型的明代时期风格。冠是明代礼制的一种佩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王公贵族佩玉之风的沿袭,一方面体现其显赫身份,另一方面为品秩标志。束发冠由冠和笄二部分组成,笄为安发或固冠之用。古人一般都把发用冠绾住,挽成一个发髻,再用一根笄把发固定在冠上,使发不至于散落,同时也有装饰之用。</p>`,
  17. 'cs2-06': `<h3>&emsp;&emsp;清 青玉痕都斯坦玉刀柄</h3>
  18. <p>&emsp;&emsp;通长13厘米,宽4厘米,厚2厘米。
  19. 玉质为青灰色,有赭黄及褐色沁斑,厚重敦实,呈弯圆头扁平弧体。底部端面横琢细长形凹槽,中有圆孔。器身以浮雕手法装饰西番莲、茛苕植物图案,中部留白区域为手握处。整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痕都斯坦”为Hindustan之音译,是清代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一带的莫卧儿王朝的统称。痕都斯坦玉器于十八世纪经新疆传入中国,深受清代乾隆皇帝喜爱,清宫造办处及苏州等玉作坊都有其仿制器。</p>`,
  20. 'cs2-07': `<h3>&emsp;&emsp;清 象牙雕荷叶形盘</h3>
  21. <p>&emsp;&emsp;通长17.9厘米、通宽12厘米
  22. 象牙质地。整器似一张荷叶,呈浅盘形。盘内琢有黍米、荷花、金鱼、水草、小蚌两只,采用浅雕、镂雕的手法,栩栩如生,玲珑剔透。形象生动逼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另还藏一只象牙雕北瓜形盘,盘内琢有花草、昆虫等。</p>`,
  23. 'cs2-08': `<h3>&emsp;&emsp;明 金镶银金蜂采蜜发簪</h3>
  24. <p>&emsp;&emsp;通长15.3厘米
  25. 簪头用盛开的葵花作装饰,葵花瓣以黄金打制而成,中部为氧化的骨牙材质。其上装饰一只采蜜金蜂,做工精细,栩栩如生、造型生动,为经典的蝶恋花题材,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属明代金首饰中的精品。2003年常熟虞山宝岩地区明墓出土。</p>`,
  26. 'cs2-09': `<h3>&emsp;&emsp;明正德 青花缠枝茶花纹宫碗</h3>
  27. <p>&emsp;&emsp;高12.5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
  28. 直口,深腹。胎骨坚致,内壁可见旋痕。釉色白中闪青,具有正德年间典型特征。在碗心双圈内饰一折枝牡丹,外壁绘缠枝茶花八组,上下边饰分别为带状如意纹及覆体仰莲。底部以青花书“正德年制”楷书款。制作规整,青花色泽浓艳,画法严谨,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此器曾于1993年入选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p>`,
  29. 'cs2-10': `<h3>&emsp;&emsp;西晋 青釉狗圈</h3>
  30. <p>&emsp;&emsp;口径13.2厘米、底径9.5厘米、高3.5厘米。
  31. 1982年4月常熟市石梅小学西晋太康三年墓(公元282年)出土。盘式,内有卧狗一只,口沿处施网格纹,通体施青绿釉,釉色滋润亮泽,有冰裂纹样开片,底部露胎。</p>`,
  32. 'cs2-11': `<h3>&emsp;&emsp;五代 越窑青釉瓜楞执壶 </h3>
  33. <p>&emsp;&emsp;高19.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7.6厘米。
  34.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更为实用。</p>`,
  35. 'cs2-12': `<h3>&emsp;&emsp;宋 越窑暗刻鸳鸯荷花粉盒</h3>
  36. <p>&emsp;&emsp;口径13.4厘米、底径6.1厘米、通高5厘米。
  37. 器身由匣与盖两部分组成。平台形盖,碗钵形器身,子母口,上下扣合严丝合缝,平底,通体施青釉。盒面所见刻划花线条简练,荷须交叠成带,荷梗挺秀疏朗,一繁一简,构图配置对应妥当。塘边水草,疏疏落落,或浮或沉,一双鸳鸯的矫健姿态及塘间漂浮的卷草,共同营造出一个自然、悠闲的氛围。1973年常熟梅李一大队出土。</p>`,
  38. 'cs2-13': `<h3>&emsp;&emsp;宋 越窑划花盏托</h3>
  39. <p>&emsp;&emsp;口径4.5厘米,足径7.5厘米,高7.5厘米。
  40. 深唇口,弧腹,圈足外撇,托较高,呈浅盘形,饰有阴刻划花装饰。内外施满釉,釉色莹润。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已较流行,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其制作是为了防止烫手而设计。</p>`,
  41. 'cs2-14': `<h3>&emsp;&emsp;明万历 青花锦鸡牡丹纹六角形罐</h3>
  42. <p>&emsp;&emsp;高26.1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4.5厘米。
  43. 1963年常熟支塘镇附近出土。整器满绘,图案繁缛。颈部饰带状卷草纹,腹部主题纹饰分为上下二层,上层以自然悬崖四处为景,下层以庭园人工假山取景,可能含有“天上人间”之意。中间配以锦鸡、牡丹、梅花、蜜蜂等。整个画面虽采用写意画法但极为细致地把一副充满温馨色彩的美景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此罐胎体厚重,底釉腻润光亮、白中闪青,青花色泽浅淡幽雅,极有可能是“官搭民烧”的产物。</p>`,
  44. 'cs2-15': `<h3>&emsp;&emsp;明万历 青花双龙戏珠纹铺首双耳炉</h3>
  45. <p>&emsp;&emsp;通长15厘米,通宽7厘米。
  46. 炉身呈长方形,侧边有铺首一对,底承内敛方形小足。通体以青花饰以双龙戏珠纹十组,发色浓艳。底足处釉层较薄,底部落“大明万历年制”双框楷书款。</p>`,
  47. 'cs2-16': `<h3>&emsp;&emsp;明万历 五彩云龙纹瓷文具盒</h3>
  48. <p>&emsp;&emsp;长33.8厘米,宽10.3厘米,高9厘米。
  49. 盒呈长方形,无盖,唇平直壁,口部施红釉,已剥落,下有底台,方圈足,胎体厚重。外侧口沿与底台边绘青花单边一周,内绘一绿一红双龙戏珠图案。绿龙头带双角,口衔灵芝,红龙身细且长,欲意夺珠,龙旁间以彩云。盒端各一正面龙,旁饰红绿彩云。盒内侧施白釉,底边一周描青花单圈。底平施白釉,中间青花双线框内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p>`,
  50. 'cs2-17': `<h3>&emsp;&emsp;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石榴尊</h3>
  51. <p>&emsp;&emsp;口径8.5厘米,底径8.5厘米,高19.1厘米。
  52. 六瓣式花口,微外撇,束颈,圆腹。器型如石榴,器表满绘缠枝莲纹,腹下饰仰莲纹一周。整器造型端庄雅致,胎质致密纯净,青花色泽明丽,釉面莹润光洁。</p>`,
  53. 'cs2-18': `<h3>&emsp;&emsp;清雍正 淡描青花百子图印盒</h3>
  54. <p>&emsp;&emsp;口径11.7厘米,底径5.6厘米。
  55. 盒呈扁圆形,子母口,顶部平弧形,弧壁,圈足,无款。整体施白釉,以青花绘图。青花发色淡雅,釉白细润。盒饰近百童子嬉戏图案,分盖上、盒身二组。盖上淡描青花一圈,内有童子骑麒麟穿行云端,两侧各伴一童,担旗举幡伴其向前;圈外童子长袖肥裤,头留垂髫,或席地坐阅、对弈,或弹琴作乐,此组童子收敛沉静,文气十足。盒身童子或持器鼓乐而舞,或蹴鞠而戏,亦有舞球戏狮,三五成群,各乐其事,展现了活泼动感的顽皮童子气息。上下两组图案亦有麒麟送子、文武双全之意,描绘一派“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宁和乐景象。</p>`,
  56. 'cs2-19': `<h3>&emsp;&emsp;清雍正 淡描青花陶渊明爱菊图瓷杯</h3>
  57. <p>&emsp;&emsp;口径9.6厘米,足径3.4厘米,高4.2厘米。
  58. 四件一组。敞口,曲腹,圈足。白釉为底,淡描青花勾画,口沿、主体纹饰、足部均勾双圈,杯底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款。杯身一面绘有陶渊明坐倚大石,悠然赏菊,菊花方盆内间有菖蒲、小山石点缀。另一面则绘一蹲坐童子,头梳总角,忙着挥扇煮水,炉上的壶嘴冒出缕缕烟气。
  59. 此类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为题材的主题纹饰,亦称高士图,属明清时期瓷器典型装饰纹样。瓷杯所绘赏菊、煮茶之景正是隐士生活的缩影,寄托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p>`,
  60. 'cs2-20': `<h3>&emsp;&emsp;清雍正 斗彩灵芝花纹盘</h3>
  61. <p>&emsp;&emsp;口径20.3,底径12.4,高4.1厘米。
  62. 敞口,弧壁,圈足,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材料,施彩薄而浅淡,填彩准确,绘画精工。盘心青花双圈内绘斜出的随形树桩承托一个翠绿色花盆,盆内湖石、灵芝和香草错落有致,显得生趣盎然。青花双圈外,夔龙、灵芝间隔排列,空白处以缠枝忍冬纹勾连。盘外壁绘四组灵芝图案,底部双蓝圈内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
  63. </p>`,
  64. 'cs2-21': `<h3>&emsp;&emsp;清乾隆 斗彩团花撇口碗</h3>
  65. <p>&emsp;&emsp;口径15.4厘米,底径9.5厘米,高6.5厘米。
  66. 撇口,收腹。腹部以釉下青花及釉上红、绿、黄等色彩绘团花五组,中间以五组上、下对称的石榴纹隔开,口沿及腹下近足处分别饰弦纹和如意云纹。底部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该器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器型规整。</p>`,
  67. 'cs2-22': `<h3>&emsp;&emsp;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八仙过海纹盘</h3>
  68. <p>&emsp;&emsp;口径15厘米,底径9.4厘米,高6.5厘米。
  69. 撇口、圆唇、浅腹、圈足。盘内壁近口沿处饰双蓝圈。口沿处及腹与盘心相交处各绘有双蓝圈。盘心双圈内以青花釉里红装饰老寿星、梅花鹿。老者白发美髯,头顶隆突,广额大耳,身穿长袍,脚履木屐,左手持龙头拐杖,龙角上挂一葫芦,右手轻抚梅花鹿颈,面露微笑。鹿口衔灵芝作跳跃状。在人、鹿上端满饰青花云纹,表示蓝天白云,足下周围则为釉里红装饰之汹涌海浪。盘外壁近口沿及底足处亦饰双蓝圈,腹部以青花釉里红饰“八仙过海”为主体图案。八仙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钟汉离、吕洞宾,手执法器,足踩水生神灵。人物皆用青花装饰,其间密布釉里红海浪,青花发色鲜艳而红彩,色泽淡雅,形成明显对比。盘底施白釉,青花双蓝圈内有青花“彩华堂制”二行四字竖式楷书款。盘胎薄釉细润,图案繁缛,所画人物线条流畅,尤其青花发色纯正。“彩华堂”款多见于乾隆朝(年间)斗彩御用器,属官窑精品。
  70. </p>`,
  71. 'cs2-23': `<h3>&emsp;&emsp;清乾隆 斗彩暗八宝纹双腹碗</h3>
  72. <p>&emsp;&emsp;高5.5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0.2厘米。
  73. 敞口、双腹、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底部施白釉,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碗内腹部以斗彩绘暗八仙(指八仙所持宝物)图案,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葫芦、阴阳板、花篮、笛、荷花、扇、鱼鼓、剑。碗心纹饰为宝相花,四周有菊花和寿桃相间缠绕的4组纹饰作衬托,取“祝寿”谐音,构成八仙祝寿的吉祥图案。</p>`,
  74. 'cs2-24': `<h3>&emsp;&emsp;清乾隆 青花矾红龙生九子纹盘</h26>
  75. <p>&emsp;&emsp;高4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1.5厘米
  76. 撇口、圆唇、圈足。口沿内壁以青花绘双弦纹,盘心青花双圈内绘矾红游龙腾跃于波涛汹涌的海水之间。盘外口沿处以青花绘一圈铜钱纹,又以青花海水纹为地,矾红彩绘九条龙,形态生动,气势夺人。该盘以青花作海水,矾红绘龙纹,红、蓝相映,呈色清新亮丽。底部以青花料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p>`,
  77. 'cs2-25': `<h3>&emsp;&emsp;清咸丰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h3>
  78. <p>&emsp;&emsp;口径8.8厘米,底径11.4厘米,高28厘米。呈琮形,浮雕有八卦形纹饰,月白色,有开片纹。</p>`,
  79. 'cs2-26': `<h3>&emsp;&emsp;清咸丰 蓝釉象耳方瓶</h3>
  80. <p>&emsp;&emsp;口径9.2厘米,底径11.7厘米,高29厘米。
  81. 器身呈方琮形,圆口、短颈略斜,平折肩,圈足。通体施霁蓝釉,近肩部饰有象首形装饰用耳饰一对,器底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书款。胎釉硬朗,釉质凝厚,造型规整,棱角分明。琮形瓶瓷器是仿造先秦时期用以祭祀礼器玉琮的造型,器身内圆外方,代表天圆地方,创烧于南宋时期,称之为“琮式瓶”。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是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在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p>`,
  82. 'cs2-27': `<h3>&emsp;&emsp;民国 青花芦雁纹撇口长颈瓶</h3>
  83. <p>&emsp;&emsp;口径5厘米,足径5.8厘米,腹径11厘米,高25厘米。
  84. 细长直颈,撇口,溜肩,长圆腹,浅圈足底,胎质细腻且薄,内外施釉,釉质肥润,造型源于康熙民间流行的观音瓶。瓶身青花漂翠浓艳、莹彻润净,采用上等云南珠明料。腹部一侧绘两只羽翼未丰的雏雁一前一后展翅于芦草丛中,形象鲜活、憨态可掬。瓶身另一侧留取大面积空白,中间钤篆书“王步”印,底落青花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愿闻吾过之斋”章。</p>`,
  85. 'cs2-28': `<h3>&emsp;&emsp;西晋 青釉鐎斗、鐎炉</h3>
  86. <p>&emsp;&emsp;最大径13.5厘米,高5.8厘米。
  87. 1982年石梅小学西晋墓出土。青瓷,釉色泛黄。鐎斗敛口钵式,口沿饰网格纹,外有双耳。炉内置三足小斗一件。</p>`,
  88. 'cs2-29': `<h3>&emsp;&emsp;西晋 青瓷辟邪烛台</h3>
  89. <p>&emsp;&emsp;通长12厘米,通宽6.5厘米,高7.5厘米。
  90. 灰白胎,施青釉,呈色青黄,釉厚处泛青绿色,玻璃质感强。造型为蹲伏的雄狮,背上置一短圆管,与腹相通,腹中空。狮昂首张口,双目突睁,四肢伏地,首与背长毛分披,颔下长须,狮首两侧有飘卷的线纹,四肢上部饰卷草纹,腹部亦饰有飘卷纹。</p>`,
  91. 'cs2-30': `<h3>&emsp;&emsp;明 德化窑回纹暗花三足炉</h3>
  92. <p>&emsp;&emsp;口径11.3厘米,高7.8厘米。
  93. 直璧,唇口外卷。器身外壁饰以三道凸起的弦纹,在一、二道弦纹之间饰有釉下印花的回纹和夔龙纹。下设如意形三足。胎体致密坚硬,胎质光洁细腻;内外均施釉,釉面纯净滋润,光润明亮;釉色白中略微闪黄。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p>`,
  94. 'cs2-31': `<h3>&emsp;&emsp;明 德化窑白釉寿星像</h3>
  95. <p>&emsp;&emsp;高8.8厘米。
  96. 塑像身披袈裟,手扶寿星杖,前额宽大,双耳垂肩,双目微闭,作扶膝小憩状。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此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是德化窑之佳作。</p>`,
  97. 'cs2-32': `<h3>&emsp;&emsp;明 蓝釉堆贴鱼藻纹盖罐</h3>
  98. <p>&emsp;&emsp;口径5厘米,底径6.5厘米,高16厘米。
  99. 分瓶身、瓶盖两部分。通体施蓝釉,器腹堆贴不施釉部分呈鱼藻纹,生动别致。</p>`,
  100. 'cs2-33': `<h3>&emsp;&emsp;明正德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h3>
  101. <p>&emsp;&emsp;口径5厘米,底径6.2厘米,高14.2厘米 。 1991年11月常熟出土。圆唇撇口,短颈,削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釉色青中泛黄,外饰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明艳。</p>`,
  102. 'cs2-34': `<h3>&emsp;&emsp;清顺治 青花枯树飞鸟纹花觚</h3>
  103. <p>&emsp;&emsp;口径7.7厘米,底径5.4厘米,高19.2厘米。
  104. 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酱釉,筒式腹,近底微外撇,平底无釉。器身以青花饰枯树,树枝杈之上立一飞鸟,其余空白处间饰花草飞虫。造型简洁挺秀,白釉泛青,青花艳丽,釉面细腻洁白,质感柔润,青花色泽靛蓝亮丽;纹饰生动,荷叶肥阔,荷花绽放,花草间翠鸟比翼,鸣啭有情。觚原为商周时期所流行的青铜酒器,至宋代各窑“仿古”之风盛行,按其形进行瓷器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其后明清时期也有沿用。</p>`,
  105. 'cs2-35': `<h3>&emsp;&emsp;清康熙 素三彩马</h3>
  106. <p>&emsp;&emsp;通长17.3厘米,通宽6.1厘米,通高17.9厘米。以黄、褐、绿、蓝诸彩为饰。整体造型古拙,传神可爱。</p>`,
  107. 'cs2-36': `<h3>&emsp;&emsp;清康熙 松竹梅纹盘</h3>
  108. <p>&emsp;&emsp;口径20.2厘米,底径10.9厘米,高3.1厘米。
  109. 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双圈内绘以松竹梅纹,外壁描绘岁寒三友图一对,绘工精致细腻,发色清雅,技艺成熟。</p>`,
  110. 'cs2-37': `<h3>&emsp;&emsp;清乾隆 白釉荷塘戏鸭纹雕瓷水盂</h3>
  111. <p>&emsp;&emsp;口径2.5厘米,底径5.3厘米,高3.5厘米。
  112. 小口鼓腹,底浅圈足,素胎施白釉,造型小巧。盂腹部以雕瓷技法刻一白鸭嬉戏于荷叶间,鸭身羽翼丰满,鸭首以墨色点晴。底部阳刻“乾隆年制”二行四字篆书款。</p>`,
  113. 'cs2-38': `<h3>&emsp;&emsp;清乾隆 粉彩八仙纹方酒斗</h3>
  114. <p>&emsp;&emsp;高3.9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3厘米
  115. 撇口,平底,上大下小,呈斗型,无款。此器图案精美,造型娇小玲珑,为饮酒的小杯。内壁施以松绿釉,釉色匀称柔和,釉面平滑光整,温润如玉。器物外壁施酱釉,口沿施金彩,四面均有梯形开光,开光内绘粉彩八仙人物图,每面绘两位人物,依次为:何仙姑与吕洞宾,铁拐李与曹国舅,张果老与韩湘子,蓝采和与汉钟离。八仙手持法器,脚踏祥云,渡海而去。人物衣衫色彩鲜丽而又不失典雅,蓝绿色的海水、白色的天空与朵朵祥云相得益彰。此器细节处理十分精巧,采用了“渲染法”使人物服饰具有浓淡明暗之感,对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入微,符合清乾隆年间小型瓷器以精细为美的特征,为乾隆民窑器中的上品。</p>`,
  116. 'cs2-39': `<h3>&emsp;&emsp;清乾隆 墨绿釉堆花象耳长方瓶</h3>
  117. <p>&emsp;&emsp;高30厘米 直方口,鼓腹,圈足,底部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施墨绿色釉,瓶身以回纹为地纹,上部浮雕一对变形龙纹,下部圆形开光内中心为团寿纹,周围环绕两条夔龙、灵芝等纹饰。颈部对称置象首衔环,寓意长寿吉祥。整器造型规整庄重,比例协调,釉色和纹饰刻意模仿青铜礼器,是乾隆时期摹古风气的体现。</p>`,
  118. 'cs2-40': `<h3>&emsp;&emsp;宋 钧窑系天青釉钟式碗</h3>
  119. <p>&emsp;&emsp;口径15.3厘米,高11.2厘米。
  120.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器型似反扣铜钟,古拙雅致,颇有小物大器风范。口沿处施酱釉,器表及器里满施天青色釉,釉层肥厚,有细微开片纹,发色清幽。</p>`,
  121. 'cs2-41': `<h3>&emsp;&emsp;清 绿釉山水纹三角形雕瓷笔架</h3>
  122. <p>&emsp;&emsp;通长11.4厘米,高3厘米。
  123. 笔架纵面呈三角形,共七峰。通体施淡绿釉,釉色莹润,有透明感,底部刻“王炳荣作”四字篆书款。器身一面刻错落有致的远山,房屋掩映于丛林之中。远处一渔夫行舟于湖面上,水波粼粼。右侧雕杂树几株,夹叶点点,柳条丝丝,枝叶分披;另一面刻陂陀奇石,小屋依稀可见,片片池塘,竹桥相连,一幅春意盎然的小桥流水之景。王炳荣,清道光至咸丰年间雕瓷名家。</p>`,
  124. 'cs2-42': `<h3>&emsp;&emsp;清光绪 黄釉山水纹雕瓷印盒</h3>
  125. <p>&emsp;&emsp;径6.5厘米,高4.7厘米。
  126. 盒呈扁圆形,子母口,顶平弧,弧壁,圈足。盖、盒对半,上下相扣成盒,内外除口沿、
  127. 足底外遍施黄釉,面以雕瓷技法刻山水浮雕图案,底刻阳文“王炳荣作”四字二行篆书款。王炳荣,清道光至咸丰年间雕瓷名家。《饮流斋说瓷》记载:“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p>`,
  128. 'cs2-43': `<h3>&emsp;&emsp;清光绪 黄釉八骏图雕瓷笔筒</h3>
  129. <p>&emsp;&emsp;直径12.9厘米,高14.7厘米。
  130. 圆口直筒状,内挖圈足,通体施黄釉,书“汤顺兴作”四字篆书方形刻款。此器是一件仿竹刻雕瓷作品,器身剔地浮雕近景八骏图,以浅浮雕、阴刻、剔、划等装饰工艺,描绘了山坡下柳树垂枝、野草茂盛,八匹骏马竞相追逐、嬉戏觅食的场景。
  131. 单色釉中,黄釉是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以铅为助溶剂,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瓷。</p>`,
  132. 'cs2-44': `<h3>&emsp;&emsp;清光绪 白釉山水雕瓷纹帽筒</h3>
  133. <p>&emsp;&emsp;高27厘米、直径12.1厘米。
  134. 帽筒,置帽之用,始于嘉庆年间,至同治、道光年间,此类器通常成对摆设于厅堂。白釉雕瓷帽筒,外观呈圆柱体。器表内外均施白釉,釉色乳白,底部刻有“王炳荣作”四字二行篆书款。器身作者采用减地浮雕法,刻画了一幅恬静雅逸、气势雄伟的山水楼阁图。运刀流畅,线条纤巧。构图意境和雕刻技法无不彰显名家雕工的老辣。 </p>`,
  135. 'cs2-45': `<h3>&emsp;&emsp;梅花双耳方形金杯</h3>
  136. <p>&emsp;&emsp;通长8.3厘米,宽5.7厘米,高4厘米。
  137. 方形,四角内凹,此器线条秀美,两耳以花朵装饰。</p>`,
  138. 'cs2-46': `<h3>&emsp;&emsp;明 赵忠毅公鋄银铁如意</h3>
  139. <p>&emsp;&emsp;通长50.5厘米,最大宽7厘米,高6厘米。
  140. 精铁铸就,色泽褐黄,通体嵌错银纹饰,简拙古朴。如意头部作四瓣葵花形,正面错有太极八卦图,如意柄上部细长,下部扁宽,上段饰以锦纹,柄身正面中有棱线,两侧似有错银铭文,因年久漫失,字迹均剥蚀不可辨认,如意背面尾端今存“五岳真形图”依稀可辨。赵忠毅公铁如意系明代东林党领袖赵南星(1550——1627)所制,赵南星不畏强权,为人刚正,谥号忠毅公。此柄如意为常熟清末藏书家赵宗建旧藏,因得此宝物书斋名“铁如意斋”。</p>`,
  141. 'cs2-47': `<h3>&emsp;&emsp;明 乳丁纹龙首青玉匜</h3>
  142. <p>&emsp;&emsp;直径11.5厘米,横6.2厘米,高4.4厘米
  143. 青玉,有灰白色斑、褐色沁斑。匜身呈椭长形,器身外琢乳丁纹三圈,圈足,器口处一侧琢流,另一侧琢螭龙形耳。玉质较润,器型敦厚稳重。</p>`,
  144. 'cs2-48': `<h3>&emsp;&emsp;明 松树纹白玉笔筒</h3>
  145. <p>&emsp;&emsp;直径5.6厘米,高9厘米
  146. 白玉,有黄褐色玉石皮,明代文房用器。用白玉子料随形琢空而成,笔筒上大下小。外形呈松树杆一段,笔筒外表上浅浮雕树杆、枝杆、松叶,利用局部玉石皮色雕出树皮装饰,设计巧妙,玉质温润,属有艺术品味的文房用具。</p>`,
  147. 'cs2-49': `<h3>&emsp;&emsp;清 铺首束带纹白玉洗</h3>
  148. <p>&emsp;&emsp;直径8.8厘米,高3.9厘米。
  149. 1972年常熟虞山林场出土。质地温润细腻。文房用器。体呈扁圆形,平底略内凹,二侧各浅浮雕铺首,器身上部环饰凸宽带纹一圈,腹部有身前两道天然裂纹,琢磨精细,抛光细腻,为和田玉雕琢而成。铺首为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亦有龟、蟾等多种形式,铺首作为装饰纹饰,在商周时期已见于铜器之上,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p>`,
  150. 'cs2-50': `<h3>&emsp;&emsp;汉 青玉豚</h3>
  151. <p>&emsp;&emsp;长10.8厘米,宽2.5厘米,高2.3厘来。
  152. 青玉,有灰白、褐色沁斑,质地细腻。握件。长方柱形,作卧状,头部斜削,脊背弧圆,两端平齐,纹饰二道折。五官及尾足纹饰阴刻,刀法简练,极具神韵,具有典型的“汉八刀”加工特征。“汉八刀”是中国古代玉器加工的一种独特的阴线雕琢法。这种技艺在战国晚期玉璧上已经出现,汉代多见,常表现在玉蝉、玉猪、玉翁仲及一些夔龙、夔凤纹玉璧上。其工艺手法并非名称所说的那样以八刀雕琢而成,而是一种斜砣法的使用,又称“大斜刀”。砣锋犀利,一气呵成,几乎不见砣的连接痕迹,阴线底部抛光蹭亮,给人以刀片切割的感觉,简练利落。
  153. 玉猪是汉代独具特色的殓玉,常见墓葬出土,通常成对握于墓主人手中,通体光素无纹,刀法简洁、明快。汉代以后虽然少见,但死者手中握物的习俗一直流行。</p>`,
  154. 'cs2-51': `<h3>&emsp;&emsp;民国 “陆氏所作“款乌铜嵌银丝墨盒</h3>
  155. <p>&emsp;&emsp;墨盒直径6.2厘米,高2.5厘米。呈圆形,子母口,直壁,平底。主体采用乌铜质地,盖面与盒身四周用“嵌错法”以银丝镶嵌成文字和装饰纹样。盒盖嵌“雅俗共赏。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篆字一周,面心嵌“笔恬墨余”四篆字,盒身上下各嵌饰回纹一圈,底部嵌“陆氏所作”二行四字篆款。银丝细若游丝,与铜胎连接处光滑、自然、平整。陆氏即陆生,陆志刚,江苏常熟梅李人,民国时期金银镶嵌工匠,以善制错金银乌铜器而闻名。</p>`,
  156. 'cs2-52': `<h3>&emsp;&emsp;民国 “铁琴铜剑楼审定印”田黄石章(赵古泥刻)</h3>
  157. <p>&emsp;&emsp;朱文长方印。鉴藏印。长2.3厘米,宽1.1厘米,高3厘米。印为兽钮,瑞兽口衔灵芝。1932年赵石刻。铁琴铜剑楼第二代楼主瞿镛喜好收藏古印,其后人辑成《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收录秦汉至宋元官印、私印四百多方。赵古泥(1874—1933),初名鸿,更名石,字石农,号古泥、慧僧、泥道人,江苏常熟人。工篆刻,先后从李钟、吴昌硕游,作品奇正相生、揖让变幻、雍容调和、顾盼灵动,在晚清印坛被称为吴昌硕后“江南第一人”。</p>`,
  158. 'cs2-53': `<h3>&emsp;&emsp;宋 “归远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铜官印</h3>
  159. <p>&emsp;&emsp;长5.3厘米,宽5.1厘米。台高0.9厘米
  160. 篆书印文:“归远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字题为朱文九叠篆书。该印印面长方形无穿直钮,钮长3.1厘米。铜质。印背刻“淳化四年三月铸”,楷体,字大遒劲。该印拥有者,是北宋军事组织中营的下属机构——都的步军首领。按唐宋官制规定,当官者殁,印即交于朝销毁,因此,唐宋官印存世极少,弥足珍贵。</p>`,
  161. 'cs2-54': `<h3>&emsp;&emsp;清 雕花紫檀笔筒</h3>
  162. <p>&emsp;&emsp;径8厘米,高10.5厘米
  163. 圆口直筒状,敞口微外撇。器身绘祥云缠绕,草木华滋,应是春色宜人时节。一文人诗客,持杖站立船头,像是刚刚从三层楼阁中与旧友辞行,题材应为“黄鹤楼送别”。
  164. 作品雕刻精妙,刻划深厚,足见其刀工娴熟,虽笔意简约,但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立体性。
  165. 此器以珍贵紫檀木制成,质地坚硬致密,包浆厚实,古朴大方,深具沉穆雍容之美,为文人倍加推崇的文房珍贵品种。</p>`,
  166. 'cs2-55': `<h3>&emsp;&emsp;清 荷花纹竹刻笔筒</h3>
  167. <p>&emsp;&emsp;径9.5厘米,高14.5厘米
  168. 圆口直筒状,整器以一节竹筒制成。寥寥数笔,刻划出五六根飘逸的荷茎,一蓬荷叶随风摆动,一只荷花绚丽盛开。画面左下端刻楷书“伴石”款及篆书“作”字,下面钤一方“翁伯子”篆章。
  169. 据地方志载,翁同祜(1814-1874),字受之,号云亭,又号伴石,江苏常熟人,翁心传子。少孤力学,工小楷,书法董其昌,兼擅篆刻,宗林鹤田派,以篆刻名,取法汉印,兼画墨花,古雅有致。</p>`,
  170. 'cs2-56': `<h3>&emsp;&emsp;明 黄道周铭山水诗文楠木笔海</h3>
  171. <p>&emsp;&emsp;径22厘米,高19厘米
  172. 圆口,腹部微束腰。以大段楠木制成,器型较大,庄严厚重。正面绘云山缭绕,沧海浩渺,松树盘旋,亭台坐落其间,二人于中坐谈,亭下一小渔船泛舟归来。画面充实繁复,绘画手法夸张,与“四王一派”山水风格迥异。背面题字,书写有力,入木三分。隶书“延年益寿”,行草“右录延年益寿字”。行草:“争夸此二曩中卷,垂伴于今文史家。黄道周题。”
  173. 黄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铜山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p>`,
  174. 'cs2-57': `<h3>&emsp;&emsp;清 山水人物纹象牙笔筒</h3>
  175. <p>&emsp;&emsp;径9.5厘米,高11.6厘米
  176. 笔筒平口直壁,底平,是取一截象牙挖膛制成。外侧通景一周式构图,以阴刻填漆式技法浅雕山水纹并填描黑漆,发丝般细微的黑色笔墨营造出文人画的意境。画面中下有水中小洲,一人在柳下垂钓;湖面一舟载撑蒿者与客,上首山石峦峦;左见一片大岛洲遍生树草,山石台阶、亭阁飞鸟,上四人或携琴持扇,或卧地沉思;再左侧阴刻宋欧阳修《答王禹玉见赠》中的一句:“曾看挥毫气吐虹”,落款“乐山”,篆字章:“主”“人”。筒底以象牙板封实,有一小洞用象牙补足,上刻一花枝与四同心圈。</p>`,
  177. 'cs2-58': `<h3>&emsp;&emsp;清 沈石友款雕玉花骢端砚</h3>
  178. <p>&emsp;&emsp;通长21厘米,宽14厘米,高3.2厘米
  179. 砚端石质,砚池呈“一”字形,砚池下缘阳刻篆文“鱼脑”二字,指明此砚材质。鱼脑冻为为端砚石品中最高贵的一种,为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等砚石所独有。砚背做一椭圆形开光,内减地刻一骏马背影,作回首状,马眼向外观望,马尾轻摆,神情悠闲,动态十足。神骥图下方左侧刻一篆体阴文方印“临川李公博藏”。砚右侧阴刻楷书铭文:“凿来神骥玉花骢,凤首麟蹄万马雄。举世才无狂李白,万言欲试愧衰翁。丙午,胡俨。”砚左侧阴刻行书铭文:“不羡人骑御史骢,山林犹是气豪雄。万言未试年垂老,得失何须论塞翁。石友得此砚,和韵,属吴昌硕书。甲寅十月。”刻篆体阳文椭圆印“沈石友戊午生宝此砚老复丁”。此砚为常熟文人沈石友旧藏,沈氏属马,故神骥图砚为其所珍爱,收录于《沈氏研林》。
  180. 李宗瀚(1769-1831),字公博,号春湖,又号北溟,江西临川人。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181. 胡俨(1360-1443),字若思,江西南昌人。官至国子监祭酒。擅长书画,著有《颐庵文选》、《胡氏杂说》。
  182. 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江苏常熟人。工诗词,善书,藏砚颇多,为近代藏砚大家。著有《鸣坚石斋诗钞》《沈氏研林》等。</p>`,
  183. 'cs2-59': `<h3>&emsp;&emsp;清 竹石纹竹刻臂搁</h3>
  184. <p>&emsp;&emsp;通长18厘米,宽7厘米,厚2厘米
  185. 臂搁为覆瓦式,浅刻粗细竹数竿,配以峻岭山石,竹竿圆劲挺拔,随风摇曳,英姿潇潇,填以绿色颜料,颇有特色。款“癸酉三月 羽谷夏翚作”。
  186. 夏翚,原名丕雉,字羽谷,号痴墨道人、云山子等,昆山人,寓居苏州,工绘事,尤善梅兰竹石,以墨法见长。</p>`,
  187. 'cs2-60':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玉璧</h3>
  188. <p>&emsp;&emsp;直径16.9、孔径4、厚0.6-0.8厘米
  189. 玉色茶绿,有灰白色沁斑,纹理美观。良诸时期礼器。扁平圆形,中心孔单面钻,一面留有较深弧形琢痕一道,边缘少规整,抛光精细。嘉菱塘仁厚墩出土。</p>`,
  190. 'cs2-61':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玉璧</h3>
  191. <p>&emsp;&emsp;直径19.8、孔径4.4、厚1-1.4厘米
  192. 玉色黄绿,有褐色斑点及条状斑痕,纹理美观。良渚时期礼器。扁平圆形,中心孔对钻,中部较边缘稍厚,一面留有凹弧形琢痕,磨制光洁。1969年西门外三条桥出土。</p>`,
  193. 'cs2-62':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玉壁</h3>
  194. <p>&emsp;&emsp;直径16.3、孔径4.7、厚1.2-1.3厘米
  195. 玉色豆绿,有茶绿色沁斑及黄褐色延点。良渚时期礼器。扁平圆形,中心孔对钻,孔壁留有旋纹。厚薄不匀。二面均有凹弧形琢痕。磨制光洁。莫城黄土山出土。</p>`,
  196. 'cs2-63':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琮形玉管</h3>
  197. <p>&emsp;&emsp;长2.75厘米,上端宽1.05厘米,下端宽1厘米,孔径0.5厘米
  198. 透闪石质,琮形管外表已受沁成粉白色,有黄斑点,表面色泽匀净。琮体为方柱形,面外凸孤,圆形射口,分为上下两节,下节纹饰以四角的中轴线向四面延伸,每两面组成一个兽面纹,以对称的小圆圈表示眼睛,外部有椭圆形凸面表示眼睑,扁圆形凸面表示鼻子,凸出的短横档表示嘴部。上节每面有两道平行凸出的长档,中间有一直径1毫米的圆圈琢纹,下部两侧各有一道凸出的短横档,以四角为中线,形成四组象征兽面纹。</p>`,
  199. 'cs2-64':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冠状玉饰</h3>
  200. <p>&emsp;&emsp;长5.7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
  201. 通体呈鸡骨白色,素面。形制为长方形,体形扁薄,在上端中间平开一缺口,开口处整体似一凹字,缺口两侧及整个上半部呈扇形状内磨薄。下端边缘两面对钻三孔,在左右两孔内侧处磨出两个左右对称的凹缺口。1993年4月出土于练塘罗墩M7头骨一侧。</p>`,
  202. 'cs2-65':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兽首形玉饰</h3>
  203. <p>&emsp;&emsp;通高2.2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
  204. 1988年出土于常熟市谢桥新光村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年。该饰呈扁平状,外表呈鸡骨白色,布黄褐色沁斑,以切割及钻眼技法琢成犬首形。眼睛系钻一孔而成,可兼穿线佩带,嘴作张口欲吠状,造型比例准确,基本采用写实性表现手法,雕琢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从该饰件的设计和雕琢原理看,似设计者着意于弧线构图,而在制作上又较多地采用了弧形琢磨工具,因而使整件器物凸现出自然优雅的曲线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崧泽文化时期原始工匠们的审美观。如果将其翻转90度,又形似一只正在飞动的鸟儿,可谓匠心独韵。崧泽文化玉器出土数量及种类偏少,此饰无疑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p>`,
  205. 'cs2-66': `<h3>&emsp;&emsp;清 “太平天国昭文县后营中师中旅帅”木印</h3>
  206. <p>&emsp;&emsp;通长12厘米,宽5.2厘米,厚2厘米
  207. 1860年8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击败清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常熟县城及周边地区,并在常熟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这些当年所发生的社会变动,尽管由于岁月的磨蚀,已经变得相当模糊,但是太平军留下的珍贵遗迹、遗物,却依然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在常熟开展艰苦斗争的情形。1949年以来,在常熟陆续发现了诸如“墙头诗”、《钦定士阶条例》、《钦定军次实录》、作战用的藤牌、马刺等太平天国文物,为研究太平军在常熟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些文物中,现藏常熟博物馆的一方印章与常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这方在1976年由常熟王市乡民捐献的太平天国印章,是捐献者冯裕昌在翻建房屋时从拆除的墙壁中发现的。它长10厘米,宽5厘米,厚2厘米,杂木质地。印章的正中,镌刻着“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昭文县后营中师中旅帅”20个字,两侧以兽形纹作为点缀。尽管这方印章制作粗糙,且年代久远,文字也较模糊,但它依然是太平军在常熟活动的一个重要物证。
  208. 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克常熟后,随即在各处建立乡官组织,以保证其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据记载,当时,太平军在常熟、昭文两县设立了8个营,每营下面分设1军帅、5师帅、25旅帅等官职,负责处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等日常事务。这些记载,同印章上的文字是吻合的。它们相互印证,表明常熟地区的乡官组织是比较健全的,而且,各级乡官切实地履行了各自的职责。昭文县是清代析常熟县东境为辖地建立的一个县,设立于雍正四年(1726年)。自此而后,两县同城而治,延续了180多年时间。1911年11月,常熟光复,常、昭两县重新合二为一,昭文县的历史结束。</p>`,
  209. 'cs2-67': `<h3>&emsp;&emsp;明 云鸟纹金饰</h3>
  210. <p>&emsp;&emsp;通长6.5厘米,宽5.5厘米,厚0.5厘米
  211. 1991年8月出土于陈察母墓。
  212. 陈察,字原习,号虞山,亦号扬淸子。稷子。弘治壬戌进士 (明弘治十五年,1502),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饰片,主要为装饰的配件。
  213. 明清时期运用饰片做抹额、帽子、腰带和衣服等的装饰。饰片多以祥瑞图形为题材。云托金乌(即太阳象征)造型的饰品较为稀有,为道教纹饰,寓意祈求太阳赦免生前之罪,早登仙境。</p>`,
  214. 'cs2-68': `<h3>&emsp;&emsp;明 如意形镶宝金发簪</h3>
  215. <p>&emsp;&emsp;通长16厘米,宽2.7厘米
  216. 1991年8月出土于陈察母墓。陈察,字原习,号虞山,亦号扬清子。稷子。弘治壬戌进士(明弘治十五年,1502),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217. 镶玉嵌宝是明代金银首饰最奢华的一种装饰方法,多依器形而填嵌,以宫廷制品为多。这件如意镶宝金发簪,镶嵌红色宝石,设计精巧,或为陈母之命妇簪饰。</p>`,
  218. 'cs2-69': `<h3>&emsp;&emsp;明 金镶白玉葫芦耳环</h3>
  219. <p>&emsp;&emsp;通长6.2厘米,宽2.5厘米
  220. 金镶玉葫芦耳环属于金珠宝葫芦耳环中的一种。耳环上端是伞盖形花叶连着细长弯钩,中间所穿和田白玉形似葫芦,玉质温润。葫芦下有一梅花形金片作为托座,金丝穿过葫芦和金片后绾成小结若葫芦藤。这对耳环造型秀雅华丽,既有玉的温润,又有金的奢华。
  221. 1990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北麓陆家山明代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p>`,
  222. 'cs2-70': `<h3>&emsp;&emsp;明 金葫芦形耳环</h3>
  223. <p>&emsp;&emsp;通长5厘米,2.5厘米
  224. 瓜棱葫芦形金耳环,葫芦上小下大,耳环主体用金片锤揲,再錾刻出瓜棱形成空心束腰的葫芦形,葫芦顶部覆金瓜叶,瓜叶连着穿戴用的细长弯钩。葫芦底部焊接一八瓣花形金片,花瓣上刻划斜阴线纹。整件耳环为纯金制作、玲珑别致。1990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北麓陆家山明代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p>`,
  225. 'cs2-71': `<h3>&emsp;&emsp;明 金瓜楞形戒指</h3>
  226. <p>&emsp;&emsp;通长2厘米,厚1厘米
  227. 瓜棱形金戒指,戒指主纹为棱形瓜纹,共有五棱,棱间錾刻整齐的小点,中间一棱簪刻卷草形纹饰,两端亦饰有卷草,应取瓜瓞绵绵、多子多福之意。1990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北麓陆家山明代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p>`,
  228. 'cs2-72': `<h3>&emsp;&emsp;明 金掩鬓簪</h3>
  229. <p>&emsp;&emsp;通长5.5厘米,宽5厘米
  230. 掩鬓是倒插在鬓边用以压发的簪子,常见对称插戴,与䯼髻搭配使用。造型呈云纹对称,图案略有差异,中心悬雕三个人物,中间为一骑马的主人,两侧为仆,或持棒﹑或挑、或空手步行,上方重檐楼阁,二女子倚窗而观,生动传神。1990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北麓陆家山明代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p>`,
  231. 'cs2-73': `<h3>&emsp;&emsp;明 金木梳背</h3>
  232. <p>&emsp;&emsp;通长13.7厘米,宽1.7厘米
  233. 梳,为发饰之一,梳脊的包镶金银。如金梳背为先在金片上的打出纹样,然后包镶于梳脊,做成适形的虹桥式包背;两端各修出一个梯形包角,分别包合于虹桥两边,与原梳的梳脊扣紧。简略者,包背不做装饰纹样,仅用金片包镶。1990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北麓陆家山明代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p>`,
  234. 'cs2-74': `<h3>&emsp;&emsp;明 金镶白玉发簪</h3>
  235. <p>&emsp;&emsp;通长12厘米,宽2厘米
  236. 镶玉嵌宝是明代金银首饰最奢华的一种装饰方法,多依器形而填嵌,以宫廷制品为多。该簪主纹饰为蝶与菊,属明代流行的花卉草虫类吉祥纹饰。1990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北麓陆家山明代温州知府陆润夫妇合葬墓。</p>`,
  237. 'cs2-75': `<h3>&emsp;&emsp;元 八思巴文铜官印</h3>
  238. <p>&emsp;&emsp;长6.5厘米,宽6.5厘米,高6.4厘米
  239. 朱文方印。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属于拼音文字,类似音标,元代用来拼写蒙古语等通用语。由于八思巴文的特殊图案属性,其不仅有研究元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价值,在传承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做出了图案、图形等艺术设计方面的新发展。</p>`,
  240. 'cs2-76': `<h3>&emsp;&emsp;清 林皋刻两面石印</h3>
  241. <p>&emsp;&emsp;长7.1厘米,宽5.9厘米,高2.9厘米
  242. 篆书印文“身居城市意在山林”“佛少风流一种,神多堀强三分”,分别为朱文长方印、白文长方印。词句印。印文作三列,竖有列而横无形,印文布局呈现错落之美。
  243. 林皋(1658-1726后),字鹤田,亦作鹤颠,常熟人,先世为福建莆田人。林皋篆刻师文氏(文彭)一派,兼收徽派之长,与沈龢、王瑾等形成清初颇具影响的篆刻流派,后世称“虞山印派”。著有《宝砚斋印谱》。</p>`,
  244. 'cs2-79': `<h3>&emsp;&emsp;宋 漆盏托</h3>
  245. <p>&emsp;&emsp;通高5.8厘米,盏口径8.8 厘米,盘径14.4厘米,足径7.3厘米
  246. 器身由敛口盏、圆盘和外撇圈足三部分组成。比例均匀,造型优美,通体线条柔和,胎薄体轻,色漆光亮,为素色漆器中的上品之作。</p>`,
  247. 'cs2-80': `<h3>&emsp;&emsp;元 铜鎛钟</h3>
  248. <p>&emsp;&emsp;通长19.5厘米,宽17.5厘米,高29厘米。
  249. 此器下部为平口,器身通体环饰夔龙纹、点缀回纹,并附三圈乳钉,一侧有铭文解释铸造缘由。上部有回纹饰方钮,可悬挂。镈钟为单体打击乐器,若与甬钟,钮钟等组合可成编钟组,用以演奏复杂庆典礼乐。此钟原为常熟文庙旧藏,1953年移交常熟博物馆收藏至今。铭文书:“承务平江路同知常熟州事提调学校官完颜璹(音“属”)”。为常熟儒学所置大成雅乐,并得到武郎将军、平江路常熟州达鲁花赤大失哈儿的钱钞资助。</p>`,
  250. 'cs2-81': `<h3>&emsp;&emsp;汉 五铢大陶范(“本始四年”款)</h3>
  251. <p>&emsp;&emsp;纵41厘米、宽20厘米、高6.5厘米
  252. 陶范顶部阳刻“本始四年四月”,这是生产钱币使用的模具,光背,钱文为篆书。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久)的长寿钱。</p>`,
  253. 'cs2-83': `<h3>&emsp;&emsp;新莽时期 “一刀平五千”刀币</h3>
  254. <p>&emsp;&emsp;纵7.5厘米、宽2.8厘米
  255. 这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为改革币制所铸。钱体由环柄和刀身组成。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穿孔上下镌“一刀”二字阴文,“一刀”采用了错金工艺,因此该钱又称“金错刀”。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通行五铢钱。该币为历代藏钱家所珍视,并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誉,吟咏不绝。</p>`,
  256. 'cs2-84': `<h3>&emsp;&emsp;秦代 秦“半两”大钱铜母范</h3>
  257. <p>&emsp;&emsp;纵27.5厘米、宽12厘米、高1.0厘米
  258. 范正面的铲形首端为主浇铸槽,主槽的下端分又出两道分浇铸槽,槽内分列方孔圆形半两钱型模。范背面为素面。秦半两钱币自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开始铸造,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标准货币。这种方孔圆形钱币的形状为历代王朝承继,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对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p>`,
  259. 'cs2-85': `<h3>&emsp;&emsp;宋 建阳窑系黑釉兔毫斗笠盏</h3>
  260. <p>&emsp;&emsp;口径12.2厘米,足径3.5厘米,高4.4厘米
  261. 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施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口沿釉呈酱色,口沿以下渐为褐、黑相间,近盏壁中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属于结晶釉的一种。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p>`,
  262. 'cs2-86': `<h3>&emsp;&emsp;明 法华弥勒佛像</h3>
  263. <p>&emsp;&emsp;宽19厘米,高28.8厘米。
  264. 佛像表面采用堆贴技术,通体施以黄、绿色釉,有部分脱釉。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此尊佛像,腰身挺直,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盘腿曲肱而坐,笑口半开,垂目凝视前方,神情洒脱自然,慈祥瑞目,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法华是陶瓷装饰技法,又名“粉花”、“珐华”。据《饮流斋说瓷》载:“法(珐)华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山西地区流行烧造以佛道二教神像为题材的法华塑像,釉色以蓝色、孔雀绿色、明黄、紫色、白色等色调为主,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p>`,
  265. 'cs2-87':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兽首形玉饰</h3>
  266. <p>&emsp;&emsp;通高2.2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
  267. 1988年出土于常熟市谢桥新光村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年。该饰呈扁平状,外表呈鸡骨白色,布黄褐色沁斑,以切割及钻眼技法琢成犬首形。眼睛系钻一孔而成,可兼穿线佩带,嘴作张口欲吠状,造型比例准确,基本采用写实性表现手法,雕琢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从该饰件的设计和雕琢原理看,似设计者着意于弧线构图,而在制作上又较多地采用了弧形琢磨工具,因而使整件器物凸现出自然优雅的曲线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崧泽文化时期原始工匠们的审美观。如果将其翻转90度,又形似一只正在飞动的鸟儿,可谓匠心独韵。崧泽文化玉器出土数量及种类偏少,此饰无疑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p>`,
  268. 'cs2-88': `<h3>&emsp;&emsp;民国 “昭文沈氏师米斋金石”石印</h3>
  269. <p>&emsp;&emsp;印身长6.5厘米,宽1.5厘米,高2.8厘米。沈煦孙(1868—1942),字成伯,一字师米,号虞山聋隐,晚号师米老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庠生。 蓄金石、书画、碑帖甚丰,编著有《师米斋集古印存》《师米斋所藏古铜印》《芥弥精舍书画碑帖目录》等。
  270. “师米斋”藏书楼是由沈煦孙创建于清末,沈家世居常熟大东门内以及大步道巷,人称“大步道巷沈氏”。沈氏兄弟秉承了“虞山派”藏书的传统,虽经战乱劫难,苦心收藏,留名乡邑。</p>`,
  271. 'cs2-89': `<h3>&emsp;&emsp;清光绪“大清光绪年制”款粉紫釉仿汉元康鋗</h3>
  272. <p>&emsp;&emsp;由器盖及器身两部分组成。盖上设一狮形钮,围以突起的弦纹两道,盖缘饰回纹,盖面浅雕灵芝纹一组,对面刻阳文隶书“仿汉元康鋗”铭。器身饰回纹、乳丁纹、斜方格回纹、锦地纹,两侧附双兽耳。圈足,外墙饰回纹。器表施粉紫色釉,器里及底部施白釉。底部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竖式楷书款。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鋗,小盆也。从金肙声。一曰无足铛。”因此这件器物为仿青铜礼器烧造而成。</p>`,
  273. 'cs01': `<h3>&emsp;&emsp;北宋&emsp;“淳化元宝”背刻佛像金币</h3><p>&emsp;&emsp;直径2.4厘米,重12克
  274. 方孔圆形,用黄金制成,成色96% 以上。正面行书“淳化元宝”四字,背面穿孔两侧各有一尊2厘米高的雕像,右为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左为双手合十微向右侧站立在莲花瓣座基上的善财童子,当为一幅童子拜观音的画面。两尊佛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上缘有行书戳号“四”字。据文献记载,该金币是宋太宗朝拜五台山时秘密埋于塔基之中。解放后在修建寺庙时偶然发现,极为珍贵。</p>`,
  275. 'cs02': `<h3>&emsp;&emsp;宋&emsp;石雕高僧像</h3><p>&emsp;&emsp;长12.4厘米,宽8厘米,高17.8厘米
  276. 1979年兴福寺路街四高僧墓出土。砂岩质。僧人身披披风,双手置身前重叠,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头微微前倾,面部丰满,仪容端庄肃穆,气态深厚朴实。其雕刻简炼明快,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p>`,
  277. 'cs03':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emsp;良渚文化有段石锛</h3><p>&emsp;&emsp;长24.5厘米、宽4.8厘米,厚3.8厘米
  278. 1983年出土于张桥庙桥村嘉菱塘畔仁厚墩。表面呈黛绿色,石质细腻,扁平长条形。器形规整单面刃口,背面上端减地成段,通体琢磨光滑、精致,无使用痕迹。石锛为原始社会生产工具,但如此精美的石锛,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中极为稀有。
  279. 有段石锛是新石器时期特有的造船工具,与其类似的有段石锛于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发现,在浙江沿海、台湾,以及海外的日本群岛乃至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也都有出土,是专用于独木舟制造的先进生产工具。在有段石锛及其产物独木舟的支持下,先民初步掌握了探索江河能力,并可借助舟楫进一步涉足海上,向海洋索取生活资料。有段石锛是先民探索海洋的证明,也是开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基石之一。</p>`,
  280. 'cs04': `<h3>&emsp;&emsp;清&emsp;黄杨木雕苦行僧罗汉像</h3><p>&emsp;&emsp;通长6厘米,宽6厘米,高15厘米
  281. 罗汉像以黄杨木雕刻而成,身下为花梨木透雕底座。罗汉呈端坐姿态,身着左祍僧衣,左手持念珠,头部高耸凸顶,双耳垂肩,二目微闭,神态庄严。其背后刻阴文隶书六行:“佛为实论无寿者,相权以诏世寿,乃无量杰士弘度无碍无障,莲华千秋惟是依仰。”文后刻题款:“葆初居士供养,佛应世之二千九百六十四年。”侧后刻款属:“夏沛霖”。应为民国年间雕制的民间供养罗汉像。</p>`,
  282. 'cs05': `<h3>&emsp;&emsp;清&emsp;张希黄留青刻竹臂搁</h3><p>&emsp;&emsp;长17.3厘米,宽5.5厘米,厚0.6厘米
  283. “希黄”款。长条形,覆瓦式,采用留青雕刻,画面集诗、书、印为一体,宛如一幅微型山水画轴。左上留青行书七言诗“千峰黛色因晴出,百谷水声欲暮寒”。款二:阴刻篆书“张宗之印”、阳刻篆书“希黄”。张希黄所制皆用留青阳文去地的刻竹技法。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
  284. 张希黄,明末人。名宗、宗略,字号里籍不详,或称江阴人。</p>`,
  285. 'cs06': `<h3>&emsp;&emsp;清&emsp;“乾隆乙丑年造,仙传杜士元”款橄榄核舟</h3><p>&emsp;&emsp;通宽14厘米,长3.6厘米,高1.3厘米
  286. 乾隆年间苏州核雕高手杜士元参明天启间常熟王毅《苏东坡夜游赤壁图》核雕技法所作。质地为橄榄核。随核外形起伏变化雕出一舟,设有船舱、卷篷等,中仓约占整器五分之二。卷篷两侧各有一排小窗,其中一扇开启。舟上共六人,船首三人或斜倚于船帮,或伸腿于前仓中,而船头置酒甏,前仓内设桌椅,其上餐具菜肴隐约可见。船尾一童持篙撑船,一童摇扇烹茶,火炉及水壶清晰可见。又有一童卧伏于箬篷顶上,向仓前伸一支盛鱼网篼,似在招呼船首之人取出做菜。蓬顶后半部,另置有橹、鱼篓、网罩、鞋子等物。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各种器具设施皆镌刻精细,生活气息浓厚。船底部较为平坦,镌有“乾隆乙丑年造,仙传杜士元”两行十一字竖排款,前行楷书后行则为篆书。乙丑年为1745年。此器配有象牙制波浪纹四足底座及紫檀雕橄榄形外盒。象牙座底部镌有七言诗一首:“皮肉生来有益长,其中将他造舡行。网舡家家多子孙,渔翁得乐赏端阳。”从所镌图案内容及诗文,系一件反映苏南水乡渔家欢度端午佳节的核雕。
  287. 杜士元,清乾隆间苏州核雕名艺人,有“鬼工”之称。</p>`,
  288. 'cs07': `<h3>&emsp;&emsp;清&emsp;杜士元刻“天生双桃核,人间士元刻”款双核雕十八罗汉</h3><p>&emsp;&emsp;通高4厘米,横4厘米,厚2厘米
  289. 1980年过云楼后裔顾榴等人捐赠给常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家藏文物珍品之一,后入藏常熟博物馆。核雕深枣红色利用蝶形连体桃核雕刻而成。桃核两面以浮雕、镂雕等手法镌刻罗汉十八尊,立者、坐者、诵经者、持禅杖者、入定于龛中者、托宝塔者、降服猛虎者等,其间还雕琢有祥云、松树,整个画面悠闲祥和,生动有致。雕刻刀法细腻,技艺精湛,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一面有行书刻款:“天生双桃核,人间士元刻”。笔画细若蚊足而字迹清晰、遒劲有力。虽是杜士元自夸,但却道出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与超凡气魄。
  290. 杜士元,苏州人,清代乾隆年间核雕名家,有“鬼工”之称。他所雕刻的核舟,一件就值白银五十两。一度曾被召入宫廷,专为皇家制作雕刻,但因行为不羁而被放归。</p>`,
  291. 'cs08': `<h3>&emsp;&emsp;清&emsp;象牙雕西游记人物鸟食缸</h3><p>&emsp;&emsp;长4.5厘米,宽2.5厘米,高3.5厘米
  292. 鸟食缸是一种鸟食的盛器。材质为象牙质。单边有耳,便于固定鸟笼。此缸外壁一侧雕刻西游记人物故事图,另一侧为素面。密林之中,唐僧策马前行,沙僧身挑重担紧随其后,马前肥头大耳、肩扛钉耙的猪八戒,左前侧树梢之上孙悟空手提金箍棒,以一手挡额瞭望前方。缸体侧边方形开光内刻松鹤图,整体形象生动,雕刻精美。</p>`,
  293. 'cs09': `<h3>&emsp;&emsp;清&emsp;孙原湘铭蕉叶纹端砚</h3><p>&emsp;&emsp;长19.6厘米,宽11.7厘米,厚3.7厘米
  294. 砚堂左、右棱上雕双龙戏珠纹。砚背浅凹处浮雕芭蕉树,上款为“竹田仁兄”(楷书),落款“长真”、和“原湘”印。该砚为绣囊主人仿古造,嘉庆四年(1799)由叶二殊山赠给屈保均。
  295. 孙原湘(1760-1829),字子青,昭文人(今常熟)。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蕉叶白为端石中佼佼者,系端州砚石的一种,产于广东肇庆羚羊峡北岸坑。</p>`,
  296. 'cs10': `<h3>&emsp;&emsp;太平天国&emsp;“苏福省水师主将楫天义正典乐”木印</h3><p>&emsp;&emsp;通长16.3厘米,宽8厘米,厚2.7厘米
  297. 太平天国(1851-1864)
  298. 此印1980年被发现于常熟唐市,木印印文“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苏福省水师主将楫天义正典乐”,为太平天国时期的官印。据考证,太平天国统治者重视礼乐,宫殿设典天乐三百员,典天锣四十八员。东王府设典东乐二百四十员,典东锣三十二员。北王府、翼王府各设典北乐、典翼乐各一百员,典北锣、典翼锣各二十四员。燕王府、豫王府各设典燕乐、典豫乐各一员。侯第设侯典乐一员。此印的发现,成为太平天国驻守地方的军中亦设有典乐官的实证。</p>`,
  299. 'cs11': `<h3>&emsp;&emsp;元&emsp;剔犀如意云纹漆盒</h3><p>&emsp;&emsp;通高4.8厘米,直径11厘米
  300. 1989年冬出土于虞山南麓明天顺间恩封承德郎刑部主事程景和夫妇合葬墓。墓主之子程宗为景泰二年(451年)进士,历官陕西布政使、刑部左侍郎及工部尚书等,地位显赫。木胎,盖与盒座以子母口扣合,平面呈圆形。盖面中央雕三朵云勾纹,环绕乳丁成圆状,周剔刻如意云纹六组。盒座外缘周施七朵云纹图案。纹饰流转自如,回旋生动。漆层皆堆积肥厚,通体用朱枣、黑枣两色更叠髹刷,枣色间露出清晰黑线。盒底部和内壁均髹磨光黑漆。整件器物色调沉穆,纹饰古朴,刀法圆润工艺精湛。“剔犀”为雕漆技法之一,是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的重要种类,始于唐代,宋代趋于定型而盛于元明,至清中期后走向衰落。制作时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髹刷,至相当厚度时用刀剔刻出花纹。因能从刀口断面看见不同色层,与其它雕漆效果相异,故称“剔犀”。剔犀器因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极高,在当时属于高档用品,且由于漆器不易保存,传世甚少。</p>`,
  301. 'cs12': `<h3>&emsp;&emsp;西晋&emsp;青釉猪圈</h3><p>&emsp;&emsp;通高8.1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13厘米
  302. 1982年出土于虞山东麓石梅小学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墓。青瓷质,胎骨灰色,外施青绿色釉,内壁和底部露胎。器呈圆形,直口、平底,一侧口沿部开一长4厘米、高1.5厘米缺口,腹部基本等距离设高约3.2厘米、宽约1.8厘米长条形孔眼13个。器内正中塑母猪一头,作侧卧姿,形态生动可爱。圈外洞眼上端与口沿相交处环饰一圈刻划网格纹。口沿部缺口当作喂食之处。为典型西晋越窑青瓷,因系纪年墓出土,具有较高的断代研究价值。曾于1992年入选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物精华展”。</p>`,
  303. 'cs13': `<h3>&emsp;&emsp;西晋&emsp;青釉菱形纹三丁罐</h3><p>&emsp;&emsp;高20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11.2厘米
  304. 1982年4月常熟市石梅小学西晋太康三年墓(公元282年)出土。器直口折沿、平底微凹。口沿及肩部均饰网格纹一周,并在肩部堆塑三乳丁作装饰。胎质灰白,施青绿釉,下腹近底处及底部露胎。整器釉色莹润,造型规整。</p>`,
  305. 'cs14': `<h3>&emsp;&emsp;西晋&emsp;青釉提梁香熏</h3><p>&emsp;&emsp;通高10.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5厘米
  306. 1982年出土于虞山东麓石梅小学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墓。为青瓷质,分提梁及器身两部分。上部提梁呈“丁”字形,下部器身为扁圆形。敛口,通体镂有三层圆形小孔,每层30个,共90孔。每孔之间以横竖两种刻划线条组成斜方格纹。其密集形孔眼当系透烟之用。胎质灰白,施青绿釉,釉色泛黄,口沿部饰一圈网格纹。造型优美,制作精细,曾于1992年入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物精华展”。</p>`,
  307. 'cs15': `<h3>&emsp;&emsp;明&emsp;德化窑瓷观音像</h3><p>&emsp;&emsp;通高17. 8厘米,底径4至8厘米
  308. 底部中空,观音坐于崎岖岩石上,腕戴环钏,项佩缨络,左手扶膝,右手持经卷,右腿盘屈,左腿拱起。神态超逸安详,深具含蓄之美。该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造型优美雅致,人物头部发髻高耸,面颊丰满莹润,弯眉大眼,鼻梁挺直,樱唇小巧,裸露的肌肤丰腴滑润,尤其是身披的袈裟衣褶弯转自如,衣纹随着身体的转动似随风飘逸,具有极强的质感。此像背面钤有葫芦形印章,应系制作者名款,惜被薄釉所掩,模糊不清。观音右侧设一石柱,置双铺首香炉。据其特征,判断系明末德化窑产品。色泽呈白中微闪肉红,为文献所载“以白中闪红者为贵”者。</p>`,
  309. 'cs16': `<h3>&emsp;&emsp;明永乐&emsp;甜白釉暗刻缠枝花卉纹墩式碗</h3><p>&emsp;&emsp;高8.3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9.3厘米
  310. 直口圆唇,微向外撇,腹部宽深,圈足,足根平削,呈墩子式。胎质纯净细洁,遍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闪肉红色,光感莹润。其纹饰采用不易看出的刻印暗花手法作为装饰图案,在碗心中央双圈内饰一折枝牡丹,外壁近口沿处施弦纹二道,近底部施弦纹一道,中间主体部位环饰缠枝牡丹六组,圈足上亦有弦纹二道。据其造型及施釉、暗花装饰特征,属著名的明永乐朝景德镇官窑甜白器。瓷碗造型稳重,装饰素雅,制作精美,为现存传世永乐甜白瓷器中的较大者,极其珍贵,应属宫廷中的祭器。</p>`,
  311. 'cs17': `<h3>&emsp;&emsp;明永乐&emsp;青花一束莲纹盘</h3><p>&emsp;&emsp;高7.7厘米,口径40.1厘米,底径36.5厘米
  312. 浅腹,砂底。瓷盘所饰青花纹样分为三层,盘内口沿饰海水纹一周,腹壁饰缠枝花卉十二组,内心三蓝圈内饰一束莲纹,盘外壁近口沿处饰卷草纹一周,腹部亦饰缠枝花卉十二组,近足处饰回纹一周。该盘青花色泽浓艳,局部可见“铁锈疤”,釉面肥润莹澈,充分体现永、宣“进口料”青花瓷器的特点。</p>`,
  313. 'cs18': `<h3>&emsp;&emsp;明正德&emsp;青花缠枝茶花纹宫碗</h3><p>&emsp;&emsp;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高12.5厘米
  314. 直口、圆唇深腹,呈墩子式。足根端面平整,内底微下凸,胎骨细洁,手感较轻,秉承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大碗制作的遗风。釉面滋润肥亮,釉色白中闪青,口沿部及圈足底部均呈青色,具典型正德朝施釉特征。碗心内饰一折枝牡丹,外壁周绘缠枝牡丹八朵,口沿部双线边栏中环饰带状如意纹,近底足部则饰变体仰莲纹一圈,足根上有双线圈,足底书青花“正德年制”四字二行双圈楷书款。属正德官窑中的精品,曾于1993年入选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p>`,
  315. 'cs19': `<h3>&emsp;&emsp;明正德&emsp;“大明正德年制”款青花阿拉伯纹折枝莲瓶</h3><p>&emsp;&emsp;高13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6厘米,足径8.8厘米
  316. 圆唇直颈,圆肩鼓腹,圈足,胎体较为厚重,腹部有一道凸形接胎痕迹。釉色肥亮,白中闪青,内外均施釉,青花色泽甚浓。装饰三层图案依次为颈部饰如意头纹六朵;腹部上先后饰对称两组双线菱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字外加单线方框,再在两组开光之间各布局四枝西番莲。腹部共装饰开光两组,西番莲八枝;下端足根部则饰带状卷草纹一周。其青花绘画除文字外,均采用双勾填色一笔平涂技法。底部青花书“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竖式楷书款,外加双蓝圈。据文献记载,由于正德妃子信奉伊斯兰教,故其时官窑瓷器上有的使用阿拉伯文作为装饰,内容大多出自《古兰经》。此瓶当为其一,弥足珍贵。</p>`,
  317. 'cs20': `<h3>&emsp;&emsp;清&emsp;御题“碧峰馆”诗山子</h3><p>&emsp;&emsp;通高20厘米,宽29厘米,厚7厘米
  318. 文玩摆件。以整块青玉子料随山子形琢成。正面通体浮雕崇山叠嶂、古木苍松、亭台楼阁及流泉飞瀑,在山间道上设携琴访友等三组五个人物,下端右方一童子探路在前,左方有抱琴童子与持杖老者相随于后,其上层二位高士于阁前侃侃而谈。背面雕山崖险峻,峭壁上端除设松亭外,饰一鹤俯翔于空中,另一鹤单腿兀立于岩上,作回首状。其下端则雕左羊右鹿二动物,间饰灵芝、平板小桥等。正面上端琢御题《碧峰馆》诗一首,为阴刻馆阁体,极为工整,诗为:“芸馆崔嵬倚碧峰,分明树背玉芙蓉,只疑阿那云深处,应有佺乔炼药踪。”整体设计巧妙,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应为苏州地区玉工所琢。曾于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p>`,
  319. 'cs21': `<h3>&emsp;&emsp;清&emsp;翠雕七弦琴</h3><p>&emsp;&emsp;通长11.1厘米,通宽2.7厘米,厚1.1厘米
  320. 以翡翠为材,半透明质地,翠绿色弥漫,局部显浓艳,青翠欲滴。外表为长方形体。依古琴形式而琢, 以阳线和浅雕碾琢而成,琴头上饰7个圆点象征七弦,外侧设13个圆点,象征琴徽,背面随形向内掏成空心体状。翡翠七弦琴属清代收藏、玩赏之工艺品。整器雕工细腻、线条流畅,用整块绿翠琢成,颇为珍贵。</p>`,
  321. 'cs22': `<h3>&emsp;&emsp;清顺治&emsp;酱色釉暗刻云龙纹盘</h3><p>&emsp;&emsp;高34厘米,口径21.3厘米,足径12.2厘米
  322. 撇口、圈足,盘内施白釉,呈卵青色,盘外表通体施酱色釉,口沿部一圈呈酱黄色。盘心暗刻四爪龙一条,长须飘拂,圆眼斜睁龙尾上翻,龙头在下,前设火珠一颗,作单龙赶珠状。四面环饰海水及云纹云朵较小。图案基本布满整个盘面,底部有青花所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二行竖式楷书款,字外加双蓝圈。顺治酱色釉官窑盘存世甚少,此件为品相最佳者之一。</p>`,
  323. 'cs23': `<h3>&emsp;&emsp;清康熙&emsp;“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饮中八仙图八角碗</h3><p>&emsp;&emsp;口径21.5厘米,足径8.3厘米,高9厘米
  324. 碗外壁以八处花口凹楞为界组成八个开光图案,分别用青花颜料描绘了李白、苏晋、崔宗之、李适之、贺之章、张旭、李琎、焦遂等唐代八位学者名人(饮中八仙)饮酒斗酒的画面。字画结合,将“饮中八仙”嗜酒、醉酒的各种神态刻划得栩栩如生。底部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双圈楷书款。整器色泽浓艳,青翠明快,给人清新悦目之感。曾于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p>`,
  325. 'cs24': `<h3>&emsp;&emsp;清康熙&emsp;淡描青花人物笔海</h3><p>&emsp;&emsp;口径18厘米,底径16.5厘米,直径18厘米
  326. 呈筒形,口底相若。采用淡描手法,分上、下二层绘“水浒故事”图案一组,上层绘梁山众首领为一持枪跃马的将军饯行,人物达28人。下层为旗帜飘扬,扎寨于波浪中的水军阵营。整器构图饱满,人物描绘形象潇洒,工笔写意并用,呈色淡雅。</p>`,
  327. 'cs25': `<h3>&emsp;&emsp;清雍正&emsp;“大清雍正年制”款斗彩云龙纹杯</h3><p>&emsp;&emsp;口径93厘米,足径4.5厘米,高68厘米
  328. 直口、圆唇、圈足,腹部较深,瓷胎精细,施釉白净莹润。器内光素无纹,器表装饰斗彩双龙赶珠纹一组。龙四足五爪,细身长尾,嗔目张口,翻身回首作奋力追赶前方宝珠状,两侧饰云纹数朵,图案简洁活泼。龙身背脊、头部毛发及云脚等纹先以釉下青花勾勒主线,再在釉面上用黄、绿、红等多种色彩填绘出整个图形,画面五彩缤纷、争相斗妍。口沿部及圈足上各饰有双蓝圈,底部署“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楷书三行六字款。斗彩,与珐琅彩、釉里红同为雍正瓷器名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同式器物一件。</p>`,
  329. 'cs26': `<h3>&emsp;&emsp;清雍正&emsp;“大清雍正年制”款珐琅彩过枝月季花纹盘</h3><p>&emsp;&emsp;口径14.8厘米,足径9.6厘米,高3厘米
  330. 胎体致密洁净,釉质温润细腻。在白如霜雪的瓷面上用过枝法绘盛开的红、黄色月季花及鲜嫩欲滴的绿叶,盘体内外壁画面相连。盘中上部空白处绘有两只飞舞的蜜蜂,整个画面生动逼真,极富工笔画的韵味。由于着色颜料采用了国外进口的珐琅料,因而呈现出鲜明艳丽,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盘底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据文献记载,珐琅彩瓷为皇帝御用器物,极其珍贵。</p>`,
  331. 'cs27': `<h3>&emsp;&emsp;清乾隆&emsp;“竹庵氏制”款绞胎云龙纹砚</h3><p>&emsp;&emsp;长16.8厘米,宽15.4厘米,高4厘米
  332. 呈天然式,由灰、白两种颜色的瓷土糅合绞成,分别采用浮雕、镂雕等方法来制作蛟龙和云朵,富于变化,别具一格。砚首上方塑一正面龙首,吐射出的一道水注,直抵砚池。砚边凸起,绕以朵朵祥云,以灰色绞胎表现浪花翻滚,间露龙身,构成了一幅水天相连,巨龙在云层中翻转腾跃的景象。砚底正中减地阳刻四字篆款“竹庵氏制”。</p>`,
  333. 'cs28': `<h3>&emsp;&emsp;元&emsp;白玉子母龙琵琶形带钩</h3><p>&emsp;&emsp;通长15.5厘米,宽4.2厘米,厚2.7厘米
  334. 白玉质,龙首为钩,钩身作琵琶形。龙首采用阳刻法深琢出两只细长形眼睛,粗眉上扬,阔鼻,大嘴略张,露出龇部,宽额上阴刻一“王”字。头顶部设双角向后伸展,并有三束毛发飘拂其间,腮部存在重刀现象。琵琶形腹部,琢一对凸起的小螭龙,一前一后,衔尾相接,神态生动有趣。腹背部设方孔形钮。玉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古代称“犀比”,为勾连腰带之器。</p>`,
  335. 'cs29': `<h3>&emsp;&emsp;清&emsp;白玉雕子母龙带钩</h3><p>&emsp;&emsp;通长12.8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
  336. 质地为白玉,玉质晶莹,通体无瑕。雕刻技法采用阳刻法。钩作龙首形,圆眼外突,双眉上卷,头顶处有一对角伸至颈部,张嘴,腮微鼓。钩身上镂琢一螭龙,鼻翘、眼凸,柱形管钻空心耳,毛发飘拂至腰部,口衔瑞草,身躯凌空摆尾而行。腹背部设方孔形钮。玉带钩, 是束腰皮带的挂钩, 古代称“犀比”,为勾连腰带之器。古代带钩首先是实用品,主要用来结带之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p>`,
  337. 'cs30': `<h3>&emsp;&emsp;清乾隆&emsp;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h3><p>&emsp;&emsp;口径13.5厘米,足径8.6厘米,高2.7厘米
  338. 圆唇、撇口、圈足,造型规整,胎质致密洁静,施釉温润细腻。在白如霜雪的瓷面上用过枝法于盘心彩绘出迎风怒放的粉红色芙蓉花三朵及含苞待放的花蕾四朵。盘外表则有芙蓉花、花蕾各一朵,间设菊花二朵。缀连花朵的是淡绿和深绿的枝叶。另在盘心左部空白处,彩绘展翅飞舞、俯身朝向花朵的蜻蜓一只,形象生动。着色系采用珐琅彩和粉彩两种颜料交替使用,粉彩因有玻璃白打底晕染,使花瓣等看上去薄而艳丽,层次分明。珐琅彩则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的感觉,增强了花蕊等部位的立体感。珐琅彩瓷器创始于康熙年间,大多为杯盘、壶瓶等小件之器,专作皇帝、妃嫔玩赏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之用,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器。</p>`,
  339. 'cs31': `<h3>&emsp;&emsp;清嘉庆&emsp;“大清嘉庆年制”款青花缠枝莲托吉庆有余双耳方尊</h3><p>&emsp;&emsp;口径18.7厘米,底径20.1厘米,高51厘米
  340. 尊体外观呈扁方形,口作长方形,直颈,颈部左右两侧各饰一螭耳。底足亦为长方形。尊体外表均以青花装饰,口沿以下部分饰如意云纹一周。颈部于青花缠枝莲及双戟、双鱼纹,意寓吉庆有余。腹部主题纹饰为青花缠枝莲。颈部饰仰莲瓣纹一周。底部施白釉,中心部位以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尊造型端庄,胎体厚重,釉面光亮莹润,落款字体清晰。</p>`,
  341. 'cs32': `<h3>&emsp;&emsp;清道光&emsp;“陈国治作”款蓝釉雕瓷柳下双马象耳瓶 </h3><p>&emsp;&emsp;腹径12.8厘米,高23.5厘米
  342. 通体施蓝釉,瓶身两面分别以雕瓷技法饰“柳下双马”与山水图案。瓶颈两侧饰衔环象首,底落“陈国治作”款。
  343. 陈国治,安徽祁门人,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陈国治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人物,刀法细腻,构思精巧,风格淡雅,深受人们喜爱。</p>`,
  344. 'cs33': `<h3>&emsp;&emsp;明&emsp;黄道周小楷《赵用贤文集序》卷</h3><p>&emsp;&emsp;纸本,纵28厘米,横184厘米。
  345.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州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礼部尚书。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诗文敏捷,书画奇古,真、草、隶书自成一家。
  346. 此卷引首为钱泳于道光元年(1821)三月所题“黄石斋先生书赵文毅公文集序”,序文高度赞颂了赵文毅公刚正谏直,不畏权贵的高尚品格,以及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并由衷流露出对其敬仰和奉作楷模之情。起首钤白文“考定轩府”一印,尾后钤朱文“未能堂”、“十三学宁”、“四十而不蘧”三印,款署“崇祯丁丑(1637))九月漳海后辈黄道周顿首序书”。拖尾依次有吴县潘奕隽、石韫玉,常熟杨沂孙、杨泗孙、姚宗堂,江宁邓邦述六跋,并有张元济《题邹忠介公书赵文毅传并书后黄忠烈公书公集序墨》古风一首。此卷书法通篇神融气贯、精丽流畅,用笔刚拙而又有秀润之气,尽显纯熟俊美的风格。此书卷由赵用贤十二世孙赵士果先生之夫人王宝善女士捐赠。</p>`,
  347. 'cs34': `<h3>&emsp;&emsp;清&emsp;唐俊溪山归牧图卷</h3><p>&emsp;&emsp;绢本,设色,纵35.7厘米,横183.3厘米。
  348. 唐俊(1683-?),字石耕,江苏常熟人。“虞山画派”重要画家。兖子,花竹承其家学,以清妍见称。山水初法蔡远,后为王翚得意弟子。笔意超秀,设色简净。
  349. 此卷以全景平远法构图,横卷展开为初夏江南的湖畔之景,笔法精微,墨韵清润,意境简远。卷中山溪、沙渚相牵,垂柳依依,树木错杂,村舍、茅亭掩映林间,文人雅士安坐屋内。其间穿插有携琴访友、渔民捕鱼、牧童放牧,使得画面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了水乡秀韵。画卷题识:“二十余年此结茆,园公溪父日论交。风翻半浦乱荷背,雨放一林新笋梢。隔叶晚莺啼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出门行罢还无事,借得丹经手自抄。雍正戊申初夏画于娄江江氏与然居。石耕唐俊。”钤:“唐”、“俊”白文方印。</p>`,
  350. 'cs35': `<h3>&emsp;&emsp;清&emsp;杨晋四季花卉图卷</h3><p>&emsp;&emsp;绢本,设色,纵22.7厘米,横365厘米。
  351. 杨晋(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鹤,号西亭,晚署鹤道人,江苏常熟人。山水、花鸟、草虫、人物、写照无所不能,尤工村庄景物,更擅画牛。山水受笔法于王翚,曾随师奉召入京同绘《康熙南巡图》。
  352. 此图卷为杨晋76岁晚年佳作,以长卷式构图,绘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并融于一景。卷尾自题:“乙亥长夏避暑白马精舍,偶以素缣仿元人钱玉潭法,写设色花卉十余种,亦一时之兴,殊不逮古人为愧耳。西亭七十六老人杨晋。”起首钤“西亭”白文印,款末钤“杨晋”白文印、“子鹤”朱文印。画卷右下角钤“老鹤时年七十有六”白文印。自题跋上看为拟元代钱选之法。所画梅、桃花、海棠、牡丹、兰花、月季、荷花、萱草、石榴、百合、蜀葵、雏菊、竹、水仙十余种。画法工整精细,用色典雅清丽。构图上看似分株独立,实则互相顾盼有情,气连意合,整体协调。此卷由铁琴铜剑楼瞿凤起先生捐赠。</p>`,
  353. 'cs36': `<h3>&emsp;&emsp;明&emsp;邹元标小楷《赵用贤传》卷</h3><p>&emsp;&emsp;纸本,纵28厘米、横240厘米。
  354. 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江西吉水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万历五年(1577)进士,累官至刑部右侍郎。谥忠介。著有《愿学集》。
  355. 该卷是邹元标于万历壬寅年(1602)为赵用贤所书传文,由《明嘉议大夫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定宇赵公传》与《书赵学士传后》两稿合裱而成,此传文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据此可对赵用贤有一个全面、公正的了解。引首为杨沂孙清同治七年(1868) 篆书题“明吉水邹忠介公譔书常熟先贤赵文毅公传并书后”,拖尾有吴蔚光、潘亦隽、钱大昕、洪亮吉、汪志伊、孙原湘、陈文述、石韫玉、钱泳、杨沂孙、杨泗孙、翁同和、邵松年、姚宗堂、邓邦述、陆增炜等16人题跋。此卷书法结构严谨,端正中见清媚舒展,形神兼备,一气呵成,不难看出是柳家风貌。此书卷由赵用贤十二世孙赵士果先生之夫人王宝善女士捐赠。</p>`,
  356. 'cs37': `<h3>&emsp;&emsp;唐&emsp;“左鹰扬卫温阳府之印”铜官印</h3><p>&emsp;&emsp;钮高2.2厘米,边长5.6厘米,厚0.65厘米
  357. 铜质,鼻形钮,钮孔椭长。印面呈正方形,框边有多处残损。印台厚12厘米,印背上镌刻“左鹰扬卫温阳府印”楷书题识,而印文则镌“左鹰扬卫温阳府之印”。印文为阳文篆书,书体属小篆,笔画纤细流畅而圆转,字数较多,但繁而不密,布排疏朗,外加细线边框。据《旧唐书·百官志》载,“左鹰扬卫”为唐朝前期中央所设重要军事指挥机构十六卫之一。唐初沿袭隋制实行府兵制,以卫统府。唐太宗贞观间设有“左右武卫府”,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改称“左右武卫”,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武则天又改其为“左右鹰扬卫”。卫职能主要是保卫皇宫、京城及所辖凤亭、温阳等四十九府,印应属温阳府官署。在唐代,凡官员殁后或官署建置发生变化,其原有之印均要上缴朝廷予以销毁,故唐代官印存世很少。而唐代府兵之制,至开元、天宝间即废除,此印也就更加弥足珍贵。</p>`,
  358. 'cs38': `<h3>&emsp;&emsp;清&emsp;白玉雕子冈款“马上封侯”搬指</h3><p>&emsp;&emsp;直径3.1厘米,口径2.3厘米
  359. 白玉质地,玉质晶莹润泽,通体无瑕。去地浅浮雕老松一株,一猿猴攀附其上,作回首之状,执树枝逗引骏马。在背景山石上落有阳文“子冈”二字行书款及篆书阴文方印“子冈”。
  360. 陆子冈(1522-1619),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琢玉名家,原籍太仓,后迁居苏州。所作器物常在隐僻处雕出“子刚”、“子冈”、“子刚制”等款文。因其技艺超绝,被推崇为明代最杰出的玉工。</p>`,
  361. 'cs39': `<h3>&emsp;&emsp;明&emsp;白玉雕子冈款“二乔观书”牌</h3><p>&emsp;&emsp;长5.4厘米,宽4厘米,厚0.8厘米
  362. 白玉质地,玉质滋润细腻,洁白无瑕,有凝脂感。采用浅浮雕和单线阳刻相结合,正背两面上侧琢对称夔龙纹一组,中间钻一小孔穿佩,下围以边框线。正面框内浮雕二妙龄少女,发髻高耸,罗带轻衫,端坐于石凳上凝神观书,头顶上端饰有数条带状云纹,画面生活气息浓厚。背面框内琢有隶书五言诗一首:“国色人间少,乔家竟得双。共观黄石略,佳婿足安邦。”自右至左共四行,末行下方有楷书“子冈”款。诗文与图案紧密相关。浮雕的少女,为三国时皖人乔玄的女儿,均有倾城之貌,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世称“二乔”。陆子冈为明代嘉靖至万历间著名玉工,一作子刚,太仓州人。明代晚期,苏州地区玉作规模及琢玉水平居全国之冠,而陆子冈被誉为“玉工第一人”。图案设计巧妙,器形多变,刻画生动,无论立雕、镂雕,剔地阳雕、浅浮雕或阴刻等技艺均精湛独到,现子冈款玉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约30余件,民间传世品不少,但玉质与琢工罕有能与二乔观书玉牌相匹者。此件玉牌应系清乾隆间官办作坊仿子冈款作品。</p>`,
  363. 'cs40': `<h3>&emsp;&emsp;清&emsp;玻璃翠雕鹊梅牌</h3><p>&emsp;&emsp;长3.3厘米,宽2.8厘米,厚0.5厘米
  364. 玻璃翠种,质地透明,绿色纯正。利用色差巧妙地琢出一株盛开的梅花和栖息枝头的喜鹊,寓意为“喜上眉梢”。翠牌通体镂空,精雕细琢。1966年练塘出土。玉牌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清代的玉牌在继承明代玉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制作出许多边沿加镂雕或吉祥图案的玉牌,及各种不同造型,如葫芦形、耦片形等寓意美好、象征祥和的题材与内容。</p>`,
  365. 'cs41': `<h3>&emsp;&emsp;明&emsp;白玉透雕花鸟纹圆饰件一对</h3><p>&emsp;&emsp;直径4.5厘米,厚0.5厘米
  366. 1994年西门外明嘉靖墓出土。白玉质,玉质莹润细腻,密度高,质感温润。呈扁圆形,先镂雕大体轮廓,然后用阴线勾勒细部,使得玉片如同一束在层层叶片上盛开出朵朵鲜花。正面通体镂空透雕,上部琢一飞翔小鸟,周饰树及花草,叶脉纹清晰可见。图案布局繁缛,琢工精湛。背面留出边框从四周向内下凹。雕刻细腻,构思巧妙,排列得当,繁而不乱。这组花鸟纹玉雕饰件,形状清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阴刻线条流畅明朗,简单的花叶重叠、小鸟飞翔更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物件虽小,却极富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p>`,
  367. 'cs42': `<h3>&emsp;&emsp;清&emsp;王翚芳洲图轴</h3><p>&emsp;&emsp;绢本,设色,纵185厘米,横84.5厘米。
  368.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清初四王”,为“虞山画派”创始人。
  369. 此图画面布局恢宏,构图严谨,设色明快。前景设大树三株,夹江掩映,其下一舟横渡,群雁争飞。中景为一组村舍景物,建筑错落有致,向山中延伸,间以人物鸡豕,板桥栈道,意境悠然,充满山野气息。其上则群峰屹立,层层推远,全图动静结合,气势连贯,用笔水墨滋华,精纯熟炼。画右上方有王翚自题长款:“余自戊寅岁与芳洲先生同客燕台,良晤之暇,为制《芳洲图》卷以赠,盖仿其先世秋江封公曾有白石翁《秋江图》也。阅数年,余两人共遂家山之约,而贤嗣兆鹍世兄辈欲推广其意,嘱写悬幅,以娱晨夕。余复喜为图,此奉作老友烟云供养也。康熙丁亥夏五月,耕烟散人王翚识,时年七十有六。”其下钤“王翚之印”、“耕烟散人”等数印。芳洲为常熟许天锦之号,人称高阳先生,以诗名于世,与王翚为知友。王翚应康熙帝诏入宫主绘《南巡图》,曾在京与许相叙,并绘有《芳洲图》卷以赠。而此幅《芳洲图》轴,则是九年后应许芳洲子兆鹍之请再次绘制,当为王晚年巨幅杰作。此图为瞿氏铁琴铜剑楼珍藏,1982年由瞿凤起捐赠家乡。1986年入载《中国古代书画图录》。</p>`,
  370. 'cs43': `<h3>&emsp;&emsp;宋&emsp;“刘三郎铺己酉”铭文金臂钏</h3><p>&emsp;&emsp;重344克
  371. 光素无纹,设计简约,呈螺旋造型,盘拢成十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臂钏内侧有多处铭文戳记“刘三郎铺”及“刘三郎铺己酉”,为宋代典型的商铺落款形式。这对金臂钏1982年11月出土于常熟福山。北濒长江的福山港在宋代为江海要塞之一,驻有水军寨,同时也是重要的航运港口,商贸往来频繁。金臂钏在这里出土,为宋代常熟船运贸易港口有定居人口的实证。</p>`,
  372. 'cs44': `<h3>&emsp;&emsp;明&emsp;白玉镶金如意发簪</h3><p>&emsp;&emsp;长15.5厘米,最宽处4.5厘米
  373. 重40.5克
  374. 金镶白玉如意,外沿及簪盏由足金打制而成,簪首为棱形花状,中间嵌叶形白玉。玉质温润细腻,模样古拙,间或细微杂质,雕刻些许痕迹,饰叶脉纹。玉叶上爬行一只足金小螃蟹,制作精致并具江南水乡特色。发簪是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之一,具有插戴在发髻上点缀装饰或挽住发髻固定发饰的作用。簪子最初叫“笄(jī)”,人们以骨作笄,收束发丝,让自己的面目更为整洁并方便更好地劳作。而后人们让笄的意义从日常用具中升华,将它视为男女行成年礼的重要器物。</p>`,
  375. 'cs45': `<h3>&emsp;&emsp;明&emsp;梵文花蕊嵌宝金饰件</h3><p>&emsp;&emsp;长9.8厘米,宽6.8厘米,厚6.5厘米
  376. 重20.8克
  377. 1990年明温州知府陆润墓出土。饰品制成梵文“寿”字,顶与底部镶嵌彩色宝石。吉祥文字具有护身符的作用,在中国的装饰艺术中一直备受青睐,尤其寿字的写法十分多样,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非常直观。这种饰品既可作为新娘的嫁妆,也可以作为生日礼物。</p>`,
  378. 'cs46':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emsp;良渚文化玉琮</h3><p>&emsp;&emsp;高15.8厘米,射径上端7厘米、下端6.5厘米,孔径上端5.6厘米、下端5.2厘米
  379. 1983年江苏常熟张桥乡庙桥村嘉菱荡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距今4500年,属良渚文化玉器。器呈黄绿色,局部有棕色斑,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圆孔对钻,内壁磨制光滑。每节以转角为中轴线,依次刻出凸横棱及平行细线象征羽冠,设单圈加点为眼,圈端斜出一细线表示眼角,再在下方转角上饰凸横档作为鼻与嘴的简化图形。整器上雕琢简化神人兽面纹,每节4组,6节共24组。此器为同类玉琮中的精品,曾于1992年入选在北京故宫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物精华展”。</p>`,
  380. 'cs47':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emsp;良渚文化玉璧</h3><p>&emsp;&emsp;直径22厘米,孔径4.4厘米,厚度0.9- 1.2厘米
  381. 玉色茶绿、有墨绿斑点及灰白色条纹斑。玉璧中心孔对钻,孔壁有明显旋痕。璧面中部厚外沿部分稍薄,二面均留有凹弧状琢痕,磨制光洁,此璧玉质细腻,色泽温润,器型规整,属良渚文化玉璧中之精品。据《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是重要的礼器。</p>`,
  382. 'cs48': `<h3>&emsp;&emsp;新石器时代&emsp;良渚文化玉双龙连体环形佩</h3><p>&emsp;&emsp;直径3.4厘米,孔径1.2厘米,厚1厘米
  383. 1993年江苏常熟练塘镇罗墩良渚文化遗址8号墓出土。用透闪石质软玉制成。形如小璧,器表白中带淡黄、有赭红色暇斑。中心孔对钻,留有较明显台痕,通体磨光。在边缘的一侧纵向雕琢头向相对合嘴的龙首各一,雕琢长度约占整个外缘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身。龙首上的各个部位均采用减地浮雕法琢成。该双龙佩是目前良渚文化中最早的龙形玉器。</p>`,
  384. 'cs49': `<h3>&emsp;&emsp;五代&emsp;越窑系青釉葵口盏、托</h3><p>&emsp;&emsp;盏口径11.3厘米,底径5.7厘米,高4.5厘米
  385. 托口径14厘米,底径6.8厘米,高3.5厘米
  386. 通体施青釉,釉色光亮。盏呈五瓣葵口形,器形线条优美,造型雅致。“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越州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所辖的余姚、上虞境内,所以统称为“越州窑”。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制瓷原料处理精细,胎质呈浅灰色或灰色,器物成型操作十分严格,胎壁薄,器形规整,器表光滑,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巧之感。东晋南朝时,盏开始出现了托,使用时盏放在托的中间,以避免“盏热烫指”。</p>`,
  387. 'cs50': `<h3>&emsp;&emsp;清&emsp;林鹤田两面刻“闲多反笑野云忙、身似野僧犹有发”石章</h3><p>&emsp;&emsp;长3.8厘米,宽2.6厘米,高2.5厘米
  388. 铁琴铜剑楼瞿氏第五代传人瞿旭初捐赠,篆书印文“闲多反笑野云忙、身似野僧犹有发”。
  389. 林皋(1658-1726后),字鹤田,亦作鹤颠,福建莆田人,流寓常熟。林皋篆刻师文氏(文彭)一派,兼收徽派之长,与沈龢、王瑾等形成清初颇具影响的篆刻流派,后世称“虞山印派”。著有《宝砚斋印谱》。</p>`,
  390. }